观点:生鲜电商进入冰河期,中小型电商却活了下来

更多新闻 热门新闻 独家见解
观点:生鲜电商进入冰河期,中小型电商却活了下来

原文发于绿善(微信号:lvshan0061),中国水果门户授权转载。

文/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总经理  张春华

以前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现在猪在风口上也飞不起来了,因为猪太多,风力也不够了。

回望2015年,一些正在风口的生鲜电商摔了下来,互联网大佬开的实体店,比如顺丰嘿客、阿里新开的盒马鲜生,也在收拾残局中,寻找突破口。

生鲜电商进入了冰河期。

在远古时代的冰河期里,灭绝的是巨大的猛犸象,活下来的是蚂蚁、跳蚤和老鼠这些小型生物。

我们看到,很多在A轮或B轮阶段的生鲜电商,一批一批地倒下了。而我们上海农批市场引进的36家中小型电商,他们却存活了下来。(中国水果门户注:2015年2月6日,位于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内的生鲜电商孵化基地正式开园,北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基地也一同揭牌。)

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以前,他们只在5点前送一餐,这从成本来讲是很亏的。现在依托我们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他们可以在早上6点钟把所有菜打包,在11点前送到餐桌或小馆子店,满足中餐需求;然后,下午5点前再送一次,满足晚餐需求。

以前小电商做全品类很难。但现在因为依托我们农批市场,这个可以实现了。

有个叫“七果果”的生鲜电商,它每天做300到500单,都可以实现全品类。

与那些大电商比,他们更靠近消费者。

像一号店这样的大电商,他们通常早上8点上班,往往拿不到最新鲜的果菜,而这些中小型电商可以晚上12点上班,当然能拿到最新鲜的果菜送出去。

此外,他们还可以做到深耕社区。这些中小型店,往往是夫妻或合伙人制,他们通常的做法是,用PC或微店建微群,依托社区、地下车库或菜场做提货点。

他们的返损率往往比大电商平台要低,而且复购率往往达到96%以上。

从中我们也意识到,农批市场和互联网进入到分工协作的时代了。

从事互联网的年轻人,他们本身不了解产地情况,搞不懂什么叫三元猪、二元猪,什么叫草包猪。进入农批市场后,他们才知道,自己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

其实,他们只用做好C端或者小B端就好了。产品到农批市场以前的事情他们不用管。

他们只用下单,我们线下900多家批发商,祖祖辈辈干这个,很清楚,单子一来,按照上面要求组织货源就可以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上农批目前做这几样事情:

在线下,我们拼货源、提供全品类、保证时鲜性;在线上,拼C端、找资源、上鲜品。

我们的传统批发商干前面三件事,而90后、海归们做好后面这三件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二者结合起来。

我们营造一个线上线下的产业生态圈,电商下的单子,传统批发商两小时内备好货。

我们还有一个孵化基地,轻资产,重装备。入园的都是轻资产的电商团队,最多20个人,最少4个人,原来他们在外面是完全扛不住的,在寻找货源上面也很难办。

现在在我们这儿,就只需要电脑和办公房就可以了。

冷库、第三方物流、简单包装加工我们都可以做得到。并能根据新业态的发展,及时调整场地、设施资源。

通过电商,纸尿布、化妆品、短裤头可以满天飞,在哪下单都可以发过去,但生鲜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地域局限性,超出25公里,可能就不行了。

而且下游对时间控制得很紧,下午5点没到或上午10点没到,或许这厢货就不要了。

我们农批市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当然,农批市场也要应电商而变化。

今年,我们想用猪肉这块做网上批发,做到在移动端可以看样、下单、配送、结算的功能,解决生鲜农产品批发的懒人经济问题。

为什么呢?

在上海,有六个区县的250多个标准化菜场,我们有近1000家上农批肉类品牌店,而现在80后、90后接班后,他们变懒了, 他们不愿意凌晨3点来市场拿猪肉,他们宁愿让我们送。

如果我们不送,他们宁可支付贵20%的价格,加盟别的平台商拿肉,也不愿意来市场。当然,配送的话,像以前那样赊账也不行。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互联网工具,进行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我认为,“+”就是融合的意思,并不是消灭谁。

阿里和苏宁融合,京东和永辉融合。我们批发市场,要与平台、工具方合作。

大的电商有钱烧,可能还可以暂时跳过批发市场。

但中小电商与我们的黏性是最强的,这也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现状所决定的。

www.chinafruitportal.com


扫描中国水果门户公众号二维码,及时关注每日新鲜资讯

您的邮箱(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