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创新栽培技术成本低于农药
今年1月2号,台湾农业试验所(以下简称“农试所”)宣布成功研发无农药小黄瓜栽培技术。在食品安全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健康”的情况下,如何从供应链的源头——种植——上减少农药残留,又如何把这样的技术推广到普通农民中去,可谓是农业发展上传统的难题。中国水果门户近日就与研发这项技术的农试所余志儒博士进行了更深入的对话。
“这项栽培技术的核心在于截断病虫害可能入侵的途径,”余志儒说。“不同的作物具体操作不同。就小黄瓜来说,在网室设施里面就可以隔绝掉很多害虫,剩下比较小只的(害虫),用植物油混方就可以把它控制得很好。”
“在种植前,我们还要在里面除草,淹水,把里面残存的一些病虫害消除掉。种了之后如果管理得好,大概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如果还有的话,我们平常就会用这些植物油混方把它控制住,这样一直到成熟都没有问题。”
余表示,如果农民正常用药,那么成本和施用普通农药几乎相同。但是鉴于施用农药易使虫害产生抗药性,其潜在成本要远高于无农药栽培。
“那些用农药的农民,如果管理得很好,那么他们的用药量会比较少。但如果他们用得不是很恰当的话,农药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万一抗药性起来的时候,用药量会增加,那么相对之下,用我们的技术比较不会有抗药性,这个成本就比用农药还低了。”
余告诉我们,他的研究作物来源于一份对于蔬果污染度进行的报告。台湾卫生署在2010至2012年9月期间,连续三年对台湾市场上蔬果进行抽查,选出了农药污染排名前十大的蔬果:第一名是菜豆类,如四季豆等,第二名是豌豆,第三名是甜椒,第四名是小黄瓜,然后是莴苣,十字花科的蔬菜,番茄等。
“我们就选择刚刚那几种农药残留比较多的作物进行优先处理,我希望农民不要对它们施用农药,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对消费者都比较好。”
“我们目前用的资材,市面上都买得到。像植物油混方,2012年初就开始上市了,其他的则更早。目前我已经把植物油混方技术转移给三家台湾厂商,他们已经在量产、贩卖了。”
余强调,除了如植物油混方这样的材料以外,技术至关重要。而农试所在研发技术上投入大量精力,毕竟相比材料,技术才是“攻关难题”。“资材的话,你上网去找,不只我们提供的这些,还有其他选择。但是在运用上,技术都没有跟上。技术要经过田间很多的实验,而且资材出来之后也还要田间实验,这样一来,我们一些好的经验和成果,才敢推荐给农民,才敢发新闻稿。”
余表示,目前该技术在台湾依然还十分小众。“现在还算是一个开端,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目前(农民)的接受率是高,但是使用率没有那么高。因为技术上,很多作物的技术都还没有真正的研发出来,这要一步一步来。”
“资材其实都有,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标准作物流程(SOP)建立起来,一般的农民才能跟着做。”
余表示,除了自己实验之外,农试所还征求有意愿的农户合作,把整套技术交给他们,由他们来操作。“操作成功之后,我们就开观摩会,招各地有兴趣的农友、农会来看,这样拓展出去,慢慢把点变成面。”
除了蔬果之外,此前该技术还在草莓上成功运用,并于2012年春正式宣布成功。农试所应动组组长高静华表示:“去年还是前年就已经有6、7个农民在两公顷以上的土地上用了2-3年了,非常成功。”
但余表示,目前在研究实验阶段的水果只有印度枣。“现在水果类我只做这一个,我的理想状态是两年内出成果,但也很难说,至少要两年以上。”
图片:www.shutterstoc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