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冷链行业发展现状:生鲜电商+冷链宅配 面临软硬件升级双重挑战
近一两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爆炸式涌现,从田间到餐桌的 “全程冷链”的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除了一些生鲜电商自建冷链系统之外,一大批第三方冷链宅配公司也逐渐兴起。从传统的B2B业务到如今的B2C业务,冷链物流行业也被“激活”,成为众多人眼中的“蓝海市场”。作为这一波潮流的领头羊,上海冷链宅配行业也在这几年经历了许多变化。近日,上海蒙自物流公司的冷链部门负责人就和中国水果门户分享了他对上海冷链行业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
这位负责人告诉中国水果门户,生鲜电商的兴起并非偶然。“从进口和高端水果上来看,传统零售行业的消化能力不足,对他们来说链条太长、成本太高,因此他们的主要重心还是放在中低端水果市场。但是随着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生鲜电商满足了他们对于高端和进口水果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刺激了冷链宅配的兴起。”
然而,众所周知,相比起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冷链产业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那么薄弱环节究竟在何处?对此,这位负责人解释说,我国冷链产业面临硬件升级和软件升级的双重挑战。
“从设备的角度来看,日本有二十万辆冷藏车,而全国这么大的市场我们只有七万辆冷藏车。在硬件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市场。”
除了硬件方面的不足,在他看来,随着传统零售模式的革新和电子商务涉足生鲜贸易,冷链物流还需要在软件方面不断升级,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传统上来看,冷链物流企业主要运营B2B业务,在供货商与销售网点之间进行物流配送,客户是数量有限的零售门店。而冷链宅配是对冷链末端覆盖范围的升级,通常采用B2C模式,配送对象是规模庞大且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网购人群。这就对冷链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响应时间、最后一公里服务等。”
谈到冷链宅配在上海地区的具体状况,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类模式。
第一类是来自日本的黑猫宅急便,它的母公司雅玛多是日本最大的第三方宅配服务商,早在2010年就进入上海了,目前业务范围仍然仅限上海市场。“它主要的运营方式是全程使用移动冰柜,并通过一个一个的冷藏站点来保障不间断低温,目前在上海已经设有30多个站点。雅玛多的技术和服务都领先于国内市场上的其他商家,但是由于收费较高,因此只能深耕细作。”他说。
第二类则是像顺丰这样的“后起之秀”。该负责人告诉中国水果门户,顺丰进入冷链宅配行业有它独特的先天优势,但是在运作方面仍有不成熟之处。
“顺丰冷链宅配的运营方式则保留了快递的网络和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的是快递员+保温箱+冰袋的模式,它的网络覆盖面积很大,但是在硬件投入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
他进一步解释了两种模式的不同,“由于全程使用移动冷柜,黑猫宅急便是按照包装尺寸进行报价;而顺丰冷链由于沿用了快递模式,则仍然是按照重量来计费。一般而言,像垂直电商更青睐和黑猫合作,而平台电商,由于跨区域的配送占主要部分,则会选择网络更为广泛的顺丰。”
他指出,在整个冷链行业,除了“最后一公里”的宅配服务,如何更好地整合上游供应链则是各大冷链企业相互竞争的另一大热点,对于需要报关和检疫的跨境水果贸易来说尤其如此。
“现代化的冷链企业不仅仅负责物流,还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控。目前跨境贸易的效率仍然不是很高。例如去年设立的上海自贸区,现在还处于磨合阶段,跨境贸易流程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他同时表示,上海市政府也在努力改善行政环节的服务质量,为提高进口水果流通效率提供很大便利。
“目前上海主要有两大进口水果批发市场,一个是位于奉贤的辉展批发市场,另一个是位于青浦的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后者是上海政府投资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通关和商检效率,特地在交易中心旁边增设了工商、税务、海关、商检部门,提供一站式集中服务。不少冷链企业例如我们公司也把冷库和物流中心迁到那边,这对于提升整条供应链的效率很有帮助。”
当被问及前不久首农集团在天津港兴建冷链基地的新闻,该负责人表示,北方市场和南方市场存在许多差异,它们在发展冷链方面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国企可以进行这种‘大投入,大产出’的模式,但是他们面对市场响应不快,对于供应链的管理也缺乏足够经验。所以说,国企和私企是各有各的尴尬。”他最后总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