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鲜食葡萄业领袖:在中国真正打开局面要克服两大挑战
提起南非水果,国人最为熟悉的,恐怕是柑橘类水果(包括橙子、柠檬等)和鲜食葡萄——这也是目前南非获得出口内地准入许可的唯一两种水果。南非葡萄业的现状如何? 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南非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遭遇了哪些挑战?在中国水果门户,我们就与南非鲜食葡萄行业组织SATI(South African Table Group Industry)的CEO Willem Bestbier进行了一次“领袖对话”。
Bestbier告诉我们,目前,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进口量约占南非葡萄每年总出口量的7%。“这个市场的潜力巨大,我们也非常渴望好好挖掘它。”他说。“这是我们现在的头等大事之一。”
7%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南非作为世界上第六大葡萄出口国,2013-2014季度出口总量达到了5031万1308箱(4.5公斤每箱),而今年,由于没有去年的冻害天气,这一数字预期又将增长4-7%。但分析过南非葡萄出口结构你就会发现,一直以来,南非葡萄的主要出口市场依然是欧洲大陆和英国,这两者所占的份额竟高达75%。
“我们非常依赖这些市场,这也意味着一旦它们出现任何问题,我们也将非常被动,甚至失去整个产业。这也是我们需要多样化的原因之一。”
在他看来,理想状态是远东(包括亚洲和中东地区)和欧洲能够在出口上达到各占50%,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进口水果日益膨胀的需求,都是南非葡萄业把目光聚焦中国的原因之一。“今年的产量增长率算不上非常大,但我们的目标是今年对中国的出口量至少能增长10%。”他说。除了中国之外,在亚洲,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也都是南非着眼的潜力市场。
但要使南非葡萄在中国市场真正打开局面,Bestbier认为还存在几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之一是我们离中国非常远,海运时间一般要三周左右,成本比较高。除此之外,针对食品安全和病虫害的相应法规也是一个限制因素。”
原来,由于南非存在果蝇等虫害问题,因此中方要求南非输华葡萄必须在低于零下0.5度的情况下,至少经过21天的冷处理才能进入国内。“我们必须和中国政府进行沟通。” Bestbier 说。“这个温度非常低,所以有时会造成水果冻伤,运到的时候水果已经不是最好的状态,所以我们对此不能说100%满意。”
他指出,在与中国质检总局签订的协议里囊括的第11条使中南双方有能够修订协议的机会。“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获取新的科学信息,以证明以更高的温度冷处理更短的时间,不仅对水果品质有利,而且也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但是这项重要的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我知道远东市场非常喜欢红提、黑提以及无籽品种,这些品种正是我们的强项。冷处理这个问题是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限制,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我希望两国间的水果贸易能够真正地全面发展起来。”
他坦言,南非葡萄业对于中国市场也许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中国离我们很远,我们也不太熟悉东方文化,在语言上也存在障碍。所以必须承认的是,也许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中国市场的情况,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找到了解中国市场的工具和方式当作头等大事。”
而同处于南半球的智利和秘鲁,似乎也越来越将重心倾向中国进口葡萄市场。南非如何看待它们带来的竞争?
“竞争肯定是有,我们不能说和它们完全不存在竞争关系。我认为来自秘鲁的供应量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特别是当你把智利和秘鲁的供应量加在一起,这两个国家的葡萄季比我们开始得早,收尾却更晚,如果它们过度生产,我认为这将对我们造成问题。”Bestbier告诉中国水果门户。
“但是它们也有自己受限的地方——人工短缺,劳力成本高,还有缺水问题。在南非,劳工虽然也在涨价,但仍然还是比较便宜的,而且我们产区的供水情况非常好。
虽然竞争激烈,但他认为南半球国家整体而言依然在北半球拥有着绝佳的机会。“我曾听说世界上80%的葡萄消费都发生在北半球,因此只要你拥有像新鲜水果这业的季节性产品,南半球国家在供应北半球上,必然拥有着巨大的出口机会。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位置上。”
全球无籽化:大势所趋
相比主要以有籽红提为出口主打产品的秘鲁和智利,南非近年来大力种植无籽品种,十分认可全球无籽化的趋势。但Bestbier也表示,有籽红提(红地球)依然是南非业内一个重要的品种,只是其果藤数量和产量正在不断下降。
“如果一种葡萄有出色的味道,优良的食用品质,又没有籽,吃起来更容易,更卫生,为什么你还会选择有籽葡萄呢?在欧洲和英国你几乎已经卖不了有籽品种了。种植者正纷纷把有籽品种换掉,改种无籽品种。我们相信,全世界都在朝着无籽葡萄转变,所以我们认为有一天智利和秘鲁会遇到麻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红地球。”
“在中国,有籽向无籽的转变还没有发生,但我们认为这一天会到来的。”
"南非的确有少数出口商专注于'小众市场',他们仍然有有籽品种,红地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barlinca。他们得到的价格很好,客户也都非常忠诚。所以哪里都有例外,但总的趋势是无籽化,而业内必须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原文中所写的“5031万1308吨”为单位错误,应为“5031万1308箱(4.5公斤每箱)”,已更正。
